孩子和妈妈实在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生命最初期,宝宝安静地呆在妈妈的肚子里,妈妈偶尔贪一些嘴吃点辣的,宝宝就会剧烈胎动;出生后,软软的小人儿抱在怀里,看着肉嘟嘟的小脸,觉得受再多的罪也值了;再后来,宝宝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尝试自己吃饭自己走路自己玩玩具,妈妈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操心的老妈子。
其实,这种血脉亲情带来的情感束缚,很容易会引发一种心理“疾病”,并且这种“疾病”发病率非常高,基本上十个孩子里面有九个都会出现。
妈妈们想一想是不是有过这种情况:自己把孩子放在孩子他爸怀里,想去上个厕所,刚进厕所门还没坐下呢,孩子就开始哭闹着找自己,砰砰砰地拍厕所门;和婆婆说好看一会孩子,自己出门买个东西,刚下楼婆婆就打来电话孩子哭闹找妈妈哄不住;好不同意偷空出去旅个游,宾馆还没到呢,老人就发来视频孩子要妈妈,没办法只能半路折回来。
这种“病”就是——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种情况有两个高发期,一个是在7个月左右,持续到1岁半;另一个是3岁进入幼儿园时。其中后一个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如果处理不好,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的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并伴有不吃、不喝使孩子营养不良。
那么妈妈们该如何对这一症状早做预防呢?
1、提早帮助孩子心理建设。
宝宝由于对于世界的认知不足,当看不到妈妈时,会错误地认为“妈妈消失了”,继而开始难过哭闹。妈妈最好从小就开始做一些游戏调整和引导宝宝的认知缺陷,例如,用双手捂住宝宝的双眼,虽然宝宝看不到妈妈,但是手掌在宝宝的脸蛋上还有触觉,可以告诉宝宝“虽然眼睛看不到妈妈,但是妈妈并没有消失”。
2、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时长。
人都有一个共性,面对忽然失去的东西,怅然若失。所以妈妈们可以每次多加一点时长从宝宝眼前消失,开始的半分钟、一分钟、五分钟,慢慢地变成半小时、一小时、半天,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分离训练是一种很好的预防方法。
3、每次分离都要给宝宝一个理由。
孩子的养育中,最担心“来无影去无踪”的现象,妈妈不明原因地忽然消失忽然出现,对宝宝的认知都是一种折磨。要避免这些,妈妈要养成习惯,每次离开宝宝的视线都要给宝宝一个理由,简短明了的理由。当宝宝还听不懂话时,可以用肢体动作描述来交代理由。
4、选择一个合适的看护人或替代物。
宝宝的养育需要一整个家庭的支持,而不是妈妈一个人的战斗。当妈妈因为产后工作或是其他原因确实需要长时间和孩子分离时,那么最好是给自己寻找一个代替看护人;当分离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时,则需要给自己遵照一个毛绒玩偶等替代物。这样可以很好地弥补孩子丢失妈妈后缺失感。
5、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独立的性格。
著名育儿心理学专家蒙特梭利博士曾经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当宝宝一个人玩耍时,不要过多的介入;当宝宝粘着自己时,尽量去创造让他一个人独处的机会。让宝宝有独立的习惯和性格,可以很好地缓冲新环境的恐惧感,对入园时的分离焦虑症大有所益。
最后就是提高陪伴质量了,杜绝“手机看护”和“朋友圈妈妈”的情形。同时,分离焦虑症在妈妈身上也会出现,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宝宝是妈妈生命的延续,事关宝宝的事情都是大事,多了解一些知识,就少一些隐患。
(每天分享有质量的育儿知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