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焦虑的父母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教育焦虑3
TUhjnbcbe - 2024/3/5 16:26:00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是哪家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11469_1/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如果哪天我们不够努力不够优秀,很快就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进尘土,远远地抛下。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一直是一个持续高热的话题。望子*,望女成凤,做父母的,哪有不希望子女出类拔萃,将来能够出人头地的?随着新一代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孩子教育越加注重。

父母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天经地义。只是近些年的这些“关心”有些“走形”、“变味儿”了,有的堪称“走火入魔”: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时“拔苗式”育儿花样繁多,让两岁半孩子上少儿编程、绅士淑女养成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将孩子送进课外班已成为大多数家长的选择,有的人借钱也要让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上国际英语培训班;更加普遍的现象是求速成、爱攀比,有的人听到隔壁孩子作文拿奖坐立不安,立马给孩子报个写作班……

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比孩子自己都要着急,他们不能忍受孩子浪费时间,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过分重视,私下四处搜罗补习班信息……,常常压得自己和孩子都喘不过气来。这些爱给孩子压力的家长,往往是因为自己已经患上“教育焦虑症”。

教育焦虑,“祸”起哪端?

什么是教育焦虑症?这个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在参考各百科后给个定义: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利,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教育问题产生焦虑症状和表现,包括学习成绩焦虑、择校焦虑、校园安全焦虑、上课外班焦虑、教育经济负担焦虑等等。焦虑,已经成为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时的普遍心态,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以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境更为宽裕的70后、80后成为中国家长的主力*,更多的物质和精力被投入到子女教育中,但伴随着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从容,而是更多的焦虑。为什么现代家长的教育焦虑会这么普遍?教育焦虑,到底“祸”起哪端?

1、社会大环境下的“从众”心理

教育焦虑是现在普遍的一种大环境,父母好像只剩下了两个选择——与大环境共舞,或甩开大环境,尊重自己的教育理念,但现实是任何一个父母都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做*注。所以,家长面临选择时会感觉到压力。一些商业机构也会趁机给家长造成一种印象,比如:别的孩子都上围棋班(或者其他类型的培训班、早教班)。

社会心理学有“从众”的说法,虽然不想孩子成为课业的奴隶,但又见不得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毕竟,身边的朋友的孩子都在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兴趣班,而自家的孩子不进则退。所以,实际上很多家长也是被裹挟着追求成绩的,多少都会有一些身不由己的想法,因为别人都在怎样,所以,我也不得不怎样。给孩子多报几个课外班,成了不少家长在焦虑情绪驱使下的无奈选择。

2、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的恐慌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是生活中流行的口号,教育是中国亿万家庭,特别是普通家庭子弟的一剂强心针。现代社会打破了过去以血缘、地位和财产为壁垒的社会分层机制,教育被认为是更具公平性的途径,为人们指明了通过个人努力去突破阶层界限的途径。

由于教育具有社会分层的力量,也就使得教育有了对其他社会资源进行分配的能力。人们对社会资源争夺转入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机会短缺的时候。在教育场域中,竞争围绕受教育机会、获得质量较高的学校教育、凭借不同的教育文凭资格获得报酬优厚的就业机会等。现有的社会分层机制会对孩子能上什么样的学校产生直接影响,所谓的教育起点公平是难以实现的。

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传统和人际攀比心理使得家长期望子女在学校的升学竞赛和毕业的就业竞争中获胜。在进入大学的高考竞争中,重点中学的学生具有明显优势,重点中学倾向于录取重点小学的学生,教育的高选拔性直接导致了家长们陷入了对“教育落后”的恐慌。经济学中有著名的“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在教育领域也体现了这种累积效应――如果不能进入好的幼儿园,就意味儿童“输在起跑线上”,难以进入重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倘若不能进入重点大学,则意味着与福利较好、地位较高的工作失之交臂。从幼儿教育开始,某一个阶段的“教育落后”或许将直接导致在后一阶段的教育或生活竞争中处于劣势。家长希望尽可能为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想方设法获得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家长们首先投入到幼儿园、小学招生报名的“车轮战”,中小学的择校竞争、校内的实验班/重点班选拔,以及重点大学的争夺战。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背后,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家长的教育焦虑实质上是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程度差异的焦虑,以及因受教育程度差异而产生的社会地位差异的焦虑,根源在于教育在其子女争夺有限的社会稀缺资源竞争中的不公平性。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学区房价格节节攀升,一房难求;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教室仍然不够用;课外补习班持续火爆,成为“第二课堂”;“小升初”入学考试竞争激烈,堪称“小高考”……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背后,仍然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

3、家长之间的相互攀比

别的学校有,别的孩子在学,攀比心理,是很多家长焦虑的来源。以前喊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呢?根本没有起跑线了。在全民精英教育的大环境下,孩子必须要“赢在子宫里”。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说白了就是攀比,有时候家长甚至没搞清楚自己在焦虑什么,就三人成虎形成了恐慌,把正常的学校教育过程妖魔化了。

八个月上早教,一岁多背唐诗,三岁时能认几百个汉字,五岁时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不在话下,就为了在知名小学的面试中表现优异,当然也为了能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自家的“小神童”……然而,焦虑的家长总能在“对比”中发现落差,千方百计抢先出发;总试图领先于人,而担心屈居人后。于是,在无休无止的自我较劲和竞争妄想中,家长们不断给孩子增加重负。现在的孩子,如果没有报一两个兴趣补习班,似乎不能被看作是正常的孩子。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物,这种攀比不仅体现在平时训斥孩子上,连报课外班,都要参考别人家,而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尊重孩子意愿、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懂,但却架不住现实环境的带动,只能在焦虑中做出上这个辅导班还是那个培训班的茫然选择。

教育焦虑的3大危害

1、剥夺孩子的童年

尽管目前关于教育“减负”的呼声不断,但迫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中国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课业繁重,据统计,中国中小学生每天在校的学时是8-10小时,全年在校学习-天,其他发达国家的学生通常每天在校学习6-8小时,全年在校学习-天。除此之外,各种培训和辅导充斥儿童的业余时间。这对儿童的身心都是一种摧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也认为,理性看待压力与焦虑,是当前不少家长必须学会的一课。不存在没有压力的学习,单纯减负是行不通的。“比较而言,欧美等国家学生的压力同样不小,只是这些国家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多基于个人兴趣和自愿。而我们国家,很多孩子的压力和负担来源于不喜欢和被迫。”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赵昱鲲曾说:“虽然做父母的总是忍不住想象孩子的未来,但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是父母无法决定的,无论怎样,焦虑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过度教育只是在消耗孩子的兴趣与自由探索发展的可能性,剥夺他们的童年,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2、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

早很多年就有人喊出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当然,这个口号本身没有错,只是在近些年的逐轮攀比,大大增加了家长经济压力。中国家长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承受着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成本投入。高昂的教育费用是大多数家庭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一位80后白领妈妈为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列了个学期清单,除各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夏令营以外,总计20个课外兴趣班,暑假开销加课外学习的费用达32万元。

上海社科院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沪籍家庭的子女教育消费占家庭收入比重超过15%,其中56.8%的家庭这一比重在16%至30%。一些不算富裕的家庭也争先把孩子送入私立国际学校就读,不惜负担每年超过10万元的学费。

3、焦虑的家长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作为一种消极情绪的“焦虑症”长期存在或积累是有害的,不仅使躯体产生生理障碍,还容易引起精神障碍,如广泛性焦虑、强迫障碍等,从而导致心理、行为出现异常,如精力涣散、思想混乱、消沉绝望等病症。焦虑的家长,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中国的教育被视为一场升学竞赛,患有“教育焦虑症”的家长们为了在这场竞赛中获胜,产生了诸多不正当的教育行为。在教育竞赛中,子女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往往被忽视。孩子接受的是一种“期望的教育”,父母根据他们对子女的能力和兴趣的印象来实施教育,而这些印象往往早已被他们对声望的向往所支配,在这种“期望的教育”中,家长给子女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家长们用各种兴趣班、提高班、补习班填塞学生的课余时间,儿童真正的兴趣爱好和自由天性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扼杀。家长的不当教育行为不仅给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对子女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教育行为方式会成为一种代际传递影响子女未来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使不健康的消极经验延续到好几代人。

本文由原创首发于头条号,未经授权,不可转载,抄袭必究!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焦虑的父母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教育焦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