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十一”假期,“新能源汽车充电难”冲上热搜。据媒体报道,一位从广东深圳回湖南的新能源汽车车主,在耒阳服务区给车充电时,花费了5个多小时的时间。原本8个多小时的路程,最终花了16个小时。这位车主吐槽:“充1小时的电要排4小时的队;朋友都到家了,我还在高速上排队充电,充电真难。”
为何“充电难”时不时添堵?
“充电难”之于新能源汽车可谓“老生常谈”。从买车后的“安桩难”,到上路后的“找桩难”,对新能源汽车车主来说大多是绕不过的坎儿。这也给火热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带来一抹阴影,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信心。
此次,发生在湖南耒阳服务区“充电1小时排队4小时”事件,虽然是发生在国庆假期期间,有因车辆多而导致充电桩供不应求的原因。但笔者以为,其实真正的原因有三:其一,车桩比例“不对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万辆,而今年以来新注册的新能源车就达万辆,是去年全年的近1.7倍。而全国充电设施累计数量为.5万台,新能源车与充电桩的比例约为3:1。而按照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到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万辆,充电桩数量达万个,即要求车桩比应达到近1:1。
其二,车桩分布“不合理”。有些地方新能源车还没“入驻”,但充电桩却已悉数到位。相反,有些地方新能源车已“遍布”,但充电桩却寥寥无几。其三,充电桩成“摆设”现象严重。虽然很多地方建有一定数量的充电站,但很多充电站的充电桩都无法充电,有的无电源接入,有的根本没配置充电模块,致使大量充电桩成了“摆设”。
有哪些解决路径?
车是“活”的,桩是“死”的,桩不能跟着车跑,即便是“每户一桩”、即便是高速公路上充电桩密集到加油站的程度,但因为充电需要时间,也不可能保证充电不排队而且“立等可取”。再则,过多地建设充电桩也是浪费,充电桩运营维护都需要成本,仅仅为了少数高峰时段盲目大量建设充电桩并非上策。
因此,要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路径之一就是新能源汽车企业与充电桩运维企业携手技术攻关,以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桩周转率。“换电模式”也是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路径之一。作为充电模式的重要补充,最近*策和业界对换电模式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在这些“治本”之策之外,新能源汽车车主当下最需要的是更“智慧”的解决之策,而这也许只用一个App就能解决问题。例如上述“十一”假期被困高速路的车主,如果有一款靠谱的App,在出发之前输入目的地、续航里程等参数,就能规划最方便、最经济的充电方案,引导车主不排队、少排队,岂不是“四两拨千斤”之策?
市场和*府手拉手,共破技术难关
回顾新能源汽车这两年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府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布局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充电基础设施上存在结构性供给不足、整体规模滞后,东西部布局不合理,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等问题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进行技术革新。企业作为市场中最具有创新力的细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逐步提高,小鹏汽车推出的快充技术也大大节省了充电时间,唱响了新能源汽车技术改革的冲锋号。
同时,从长远视角来看,想要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深度繁荣,就必须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用市场的手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自我革新。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但将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运营的风生水起,还将产品出口到国外。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的经济板块,极富发展前景,如今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存在巨大市场缺口,在市场的杠杆下,将企业纳入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体系之中,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王道。
新能源汽车发展不能只靠一只手,*府承担建设责任,但不包揽所有义务。在面临社会问题时,*府要逐渐培养一种“借一只手”的心态。*府市场两只手才能尝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甜头,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为国家经济发展增添新板块。
以上综合经济参考报、东方网、红网。
微言大义:
北风:还真有人敢开着电动爹在长假期间跑长途。Hanhansimdar:亲眼见到两家人在服务区抢充电桩互骂。锐利噗:市区上班代步还可以,长途出行我会焦虑不安。大大智多星丫:换电才是正途。互联网八哥:毫无疑问,这次假期充电难,充分暴露了新能源汽车的弊端。未来提高充电效率,将是新能源车企们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点。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充电一小时,排队四小时”,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充电难”时不时让车主“心慌慌”。从目前的反馈看,充电桩结构性不足、充电效率较低、维护服务没有跟上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小充电桩,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汽车大市场。化解新能源汽车“充电焦虑”,才能更好地为下一个汽车时代“充电”。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