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提前预定今年最佳爱情片相比前任4, [复制链接]

1#

“如果把这一世当作前世,那你觉得我们的来世,可以是什么关系?

青梅竹马分离24年后在纽约重逢,如果这不是缘分那又是什么……”

虽然我们常常对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半信半疑,但有时那些不经意的不期而遇我们都无法解释。

这就是缘分的奇妙之处,也是亚洲人独有的浪漫情愫。

韩裔加拿大导演席琳·宋取用自身的生活移民经验,拍成一部《过往人生》,坦言片中的专情男孩并未真有其人,但她很着迷一个充满乡愁,对于记忆模糊的故土展开追寻,但都只能是吉光片羽。

披着爱情的外壳,《过往人生》也是席琳·宋的长片处女作,她将自己的经历搬上大银幕,但想说的远不止爱情,更多是移民后对故土的牵绊。女主角诺拉作为导演的化身,是妥妥的叙事中心,故事因她的离去而展开,也因她的诀别而终结。

即便是导演的处女作,但已征战日舞、柏林等国际重要影展,上映后屡获各方好评,成为问鼎明年奥斯卡的种子选手。

目前在IMDb获得8.3分,烂番茄指数也有97%的新鲜度。豆瓣也有7.7的高分。

特别是马上《前任4》的上映,勾起了我对这类爱情片的向往。

我选择看这部影片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导演说的一句话感染了我:

“你不需要毁灭世界的恶棍,便能感受到生死攸关的危机感……我认为很多人对这部片感兴趣,是因为它关乎我们对爱的需求,这对我们至关重要。这部片不服务任何形式的凝视,尤其是白人的、男性的凝视,它把电影从某些体制和基调中解放了。”

原文片名《PastLives》既可翻译为“过往人生”,也可诠释为片中一再提及的“前世记忆”。

尤其是年长的人看这部电影,真的体会很深刻……

诺拉与海成是对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

然而,两人的缘分却在诺拉一家人移民加拿大后戛然而止。

24年间没联系的他们却在命运的安排下让两人在纽约街头相遇。

但是此时诺拉身边却早有一名善良诚恳的好丈夫亚瑟。在久别重逢的这一周里,两人面对命运、爱情和人生做出了一系列抉择……

就当观众都以为这个故事会激起无数波澜,不过席琳?宋却不愿这段回忆的追索有任何煽情的破坏,爱情终究成为了宿命,我们乖乖接受安排不是因为任命,而是因为我们清醒在现实中。

24年前,诺拉与海成早就深深眷恋彼此,诺拉执迷于文学、电影艺术,海成虽是理工男但更深爱着怀有远大理想的诺拉,他们始终没有真正相恋,就连回家的路也分成两段走。

而当他们真正迎接告别那一刻,纵有千言万语想说,海成也只简化说了一句“再见”,他的犹豫不决、沉默寡言,从没有魄力为诺拉飞去纽约;诺拉看似拥有崇高理想,想拿诺贝尔、普利策也想拿托尼奖,性格好胜,如果考了第二名会痛哭流涕。

以为会变成很伟大的人,但是到头来,迈入40岁关卡的两人趋于平凡,诺拉的心里总有一部分留给海成,但那又像是对于移民身份的认同彷徨,对于故乡的迷蒙记忆;海成则是始终想要挑战远方,却深怕自己无法适应。

海成望着诺拉,眼神总是发光,认为诺拉永远是他心中的明灯。

“我知道你就是注定要离开,韩国容不下你的雄心壮志,我喜欢的就是这样的你。“

与故土诱惑相对的,是对大洋彼岸全新生活的想像、一个更广阔世界的可能性,是她的美国丈夫亚瑟。在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抉择,正是故土与新生活的取舍。

电影前段相当无聊,铺垫将近一小时后,男女主角终于迎来了重逢,好戏也就上演。不难想像,隔着24年的时光,这对青梅竹马的重遇并未如理查德·林克莱特《爱在》三部曲般喋喋不休与相见恨晚,而是不同文化与成长经历带来的厚重隔膜,从尴尬的拥抱,到艰难的沟通,已表明破镜早已无从圆起。

最后诺拉忍不住问:”你为什么要找我?”

海成答:”我只是想再见你一面。”

多么的温柔浪漫,来自故土的召唤,再次试图将她拉到过去的梦境之中。但她努力抵抗,保持冷静理性——正如她当年提出中断联系时强调:她移民两次来到纽约是为了实现梦想,而不是花时间查看回首尔的航班。

当丈夫问起重遇故人的感受,她也一再强调”他很韩国人”,对照的是自己”很不韩国人”。

这预示了终局的走向,即是关键的酒吧一幕。酒吧的座位格局(海成—诺拉—亚瑟),基本上就是三人关系的格局,中间的诺拉无论身份或语言上,皆是唯一能接通两男的桥梁。她瞻前顾后充当翻译,在两男(两种文化和种族、故土与新生活)之间游走。

而乘着语言不通的助力,诺拉与海成偷出一寸缝隙用韩语互诉衷情。值得留意的是,两人交谈时画面一度不自然地将亚瑟裁剪掉,以他的”不在场”提醒他的”在场”,仿佛房间里的一头大象。

但随着交谈逐渐深入,镜头亦慢慢由中景、近镜,转为两人的特写,大象暂且搁置一边。海成盯着诺拉的眼睛,说:”来到这里我才明白到,韩国对你而言太小了。你必须离开,因为这就是你。而我喜欢这样的你——那个离开了的人。“

“你记忆中的诺拉不属于这里。但是那个小女孩确实存在过。24年前,我把她和你一起遗留在过去。”她回应。”我知道。那时我只有12岁,我爱过她。”至此牵绊24年的心结终于解开,除了向彼此告别,也与自己和解。

既然今世有缘无份,至少期望可以换来一转来生的纠缠。

结尾送别海成后,诺拉沿着两人来时的路,拖着已然抽空的躯体回家,静默无言。直至看到门阶上守候的丈夫,她长久以来的盔甲终于崩解,情绪决堤而出。理智能够战胜情感,但终究不能取代情感。

这次她深刻地意识到,是真正的诀别了,再也不会回头了。她哭着致歉,他什么也不问,慢慢拥她入怀。这是全片最动人的一幕:从前多少念想与遗恨,都不及眼前这个深爱着自己的人。

本片在处理“三角关系”的手法非常成熟。

“那男的飞了13个小时来见你,我不会阻止你去见他。”

亚瑟得知海成专程来纽约找娜英时这么说,虽然眼里透露着担心与焦虑,但他选择尊重这长达20年的友谊,不像肥皂剧里那样爱恨情仇,而是互相尊重,试着理解对方,给予彼此空间,现实也是如此,并没有什么邪恶第三者来破坏,那只不过是童话故事罢了。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它非常真实,非常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反应,不论是久离重逢的尴尬感,不知从何出口只能一直表示惊讶的心情,面对悲欢离合不是声嘶力竭情求对方不要离开,而是给予祝福后不发一语转过身默默拭泪,面临抉择做出的选择,不是抛下一切远走高飞,而是认清事实学会放下,让我感觉不像是看一场电影,而是我们的生活写照。

横跨语言的唇齿、两座颠倒的晨夕,诺拉与海成不只轻轻在街头擦肩,他们相伴,相拥,这是因缘;停驻儿时阶梯,静伫深夜纽约,他们相望、轻声告别,这也是因缘。

《过往人生》刺痒而亲密,作为一部典型的“如果……就”电影,诺拉、海成与亚瑟各自持占着关系里的不同端点,却有同生为人的自疑:如果我们早一点遇见是不是就不会分开?

不只朝向着眼前真切的他人,更朝向另一种可能存在的自己。当镜头温润地掠过命运与机缘,我们看见角色相互接陇、错离,用细软的实心实意蜇痛彼此。

“不切实际的诚实”是本片最触动我的部分,过于浪漫与过于现实并存,在二十代重新相遇的两人,诺拉面对异地距离与尚未完成的作家梦,选择决绝地按下结束通话键,却也在重新遇见海成时率真说出想念与失落。

果断与遗憾交织,让角色从拟定的荧幕走进现实,成为实存实感的”我们”。

不抽出去谈更复杂现实的难题,不谈新移民的困境、婚姻中的失信与裂痕,并非让角色们闭上眼睛生活,而是试图阻绝来自他者的声音,实诚面对内心隐而不宣的细小情感。”两棵树种在同一盆栽,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呼吸。”

当我们顺应着时间长出茎叶,伸出枝桠,距离便成了建立所有关系难以绕道的课题,戳破这样青梅竹马重逢的纠葛,掺去文化背景的痕迹,在这部电影里,诺拉、海成与亚瑟其实仅是围绕着”关系”这件事兜圈,几乎像踢着鞋底反覆发问:爱到底有没有其他可能?

将可能性寄托于前生来世,或者用这辈子做出回答,我想这部片不只是关于爱情,更是关于爱的核心,关于不会重来的时间里,所有的如果。

《过往人生》与其说是探讨爱情的各种可能性,更像是透过韩国移民的身份,巧妙看待宿命这一回事,而当他们浪漫提起佛教独有的字词“因缘”,相信自己这回能够相遇,好不容易可以聚在一起相缠多年,就是因为数十世修来的缘分,海成更想像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12年前的自己没有放弃,愿意来纽约,如果24年的诺拉没有离开,有没有机会恋爱、分手、结婚生子呢?海成眼眶含泪以为有解答,事实上他根本不需要解答,因为这一切现实已是注定。

亚瑟则说自己与诺拉的爱情故事很无聊,恰巧出现在同一次的艺术村,恰巧相遇并且散步,恰巧两人都是单身而相恋,彼此各有所需也觉得对方不坏,生活起来也舒服,至于多年前爱恋过的男孩,与自己已经是不同世界,如今即便两人都想要透过心中的思念跨越时代与国族习性,也终究是失败。

爱情的失败,人生的失败,到头来,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与这些失败和解。

三位主角都表现出色,但我无疑最喜欢海成的扮演者刘台午一开始展现青涩男孩,到后来已然成熟,却更不敢逾越雷池一步的彷徨,最后一幕与诺拉分离,两人相看无语近2分钟,也许以为会像所有的爱情故事有段真诚的告白或是离别之吻,但什么都没有,他们只是轻轻拥抱,说了一次“再见”。

海成不由得问起下一世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也只能换来一句“我不知道”,随后诺拉转头离别,很久没哭泣的她变成24年前的爱哭鬼,在丈夫亚瑟的肩上溃堤,完成了一个真正形式的告别。

“我再也不是你印象中的那个人了,即使我不在,但只要那个美好的回忆,能留在你身边就好。而我对你的思念,即便再多再多,就都留给下一世吧。”

在众多的访谈之中,有段刘台午的访谈特别打动我,有媒体问他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段戏,他说其实不是一段戏,而是在纽约市东区的拍戏空档,几个韩裔演员、剧组人员边吃饭边聊天,赫然发现彼此都曾在纽约市东区的同一条路上生活过,无论是工作、居住,刘台午也曾因12年前来美国寻求工作机会,短暂住在这边一两个月,而当他们相互擦身而过,也许彼此曾不经意问候,这同样也是一种缘份,默默牵引着他们在多年之后,同在一个剧组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因缘吧,无论相遇或错过,我们都想珍惜。

《过往人生》非常多静置的长镜头与优美的配乐去增添层次感,让我们可以更沉浸在纽约街头里,看完的当下有一种冲去世外桃源放松心情的冲动,配乐也非常棒,尤其最近大雨连绵,非常适合一个人静静地沉思。

电影的结局我认为是展现最近的电影里非常少有的深度,处理的手法非常细腻。

“因为是你,所以你一定会离开;因为是你,我才会喜欢上你。你是注定会离开的”。

海成这一趟来纽约也确定他们这一生不会有机会再一起了,不只是文化上的差异,诺拉也如同12年前一样不会为了任何人抛下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我很高兴你来,这是对的决定”,亚瑟与海成单独在酒吧时也留下这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亚瑟知道海成对诺拉的印象还停留在他们12岁时的记忆,但诺拉已经不是那12岁的小女孩,亚瑟也认同海成这一趟来纽约的目的,虽然幻想破灭的方式非常残酷,但这也是认清现实的必经之路,最后诺拉送别海成时也如同20年前海成送别诺拉一样静静地走着,一句话都没说,直到海成在上车那一刻,才对诺拉说了一句:

“如果把今生当作前世,到了来世,我们的结果会截然不同吗,我们会是什么?”

“我不知道……”

讲完这简短的对话后,海成上车离去,诺拉慢慢的走回家,看到亚瑟时,两人静静地相拥,自认早已征服的泪水也不争气地溃堤,因为诺拉知道这次道别,他和海成注定不会再见面了,我很喜欢最后离别那4分钟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两人就是静静地走着,但是跟着他们经历一切的观众此时内心的纠结就跟他们一样。

虽然就只是安静地道别,但是内心的冲击完全不亚于《爱乐之城》,我想这也是《过往人生》非常厉害的地方,也非常的贴近现实,就如同我在上面说的,真正的美好结局只不过是童话故事罢了。

最重要的,还是向过往的羁绊告个别,就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