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晴日心理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结合大量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的临床实践,对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有了突破性的、深入的发现:
抑郁症背后的心理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双相障碍和强迫症的心理根源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
我们不断在文章和视频中分享、阐述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患者父母的认同。不过这仍未能解开他们的疑惑:“我们知道孩子得病与过去的经历有关,那接下来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加快康复?”
确实,父母对疾病的病因有客观、理性和深入的理解,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具体改变和行动也很重要。孩子能否加快康复,与父母的表现有重要关联。以下总结了几个简要建议。
01、稳住心态,先学习科学知识
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强迫症,还是双相障碍,父母感到焦虑是人之常情,但这并不利于解决问题。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处于焦虑、甚至恐惧中时,要及时给自己来一个提醒:我之所以焦虑、恐惧,可能是因为了解信息不全面,或受到了一些信息的误导,因此很可能陷入了灾难化思维。
这里所说的“信息”,往往就是指父母从精神科医生、互联网处了解到的、碎片化的疾病信息,尤其是关于双相障碍。
很多父母从没听过这个诊断,就诊时医生也没有时间充分介绍,他们只好上互联网找答案。
但互联网上关于双相障碍的信息比较落后、而且不全面,整体传递出较悲观的一面。比如“双相预后不良”、“需终身服药”、“属于重性精神病”等信息,这如同一道晴天霹雳,令家长感到震惊,继而焦虑,甚至恐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时候,这些信息甚至是从某些精神科医生的嘴里说出来的,更加令家长诚惶诚恐,马上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以后就会变成医生说的那样,陷入灾难化思维。
我们接诊过一位患者,当时他第一次去精神科就诊时,是由母亲随同的,而他的父亲因出差而无法一起前往,但他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