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 [复制链接]

1#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自我训练》,副标题是“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焦虑和抑郁是我们常听到的词。歌手乔任梁、香港明星张国荣,都是因为这个病自杀的。虽然好像听着很遥远,但根据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报告显示,平均每个中国人中就有5人患有焦虑症,3.6人患有抑郁症。他们可能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当然,有人会觉得,治疗焦虑和抑郁的办法很多,药物、催眠、心理咨询等等,得病了就找医生,没什么难的。真的是这样吗?

本书作者认为,仅仅依靠常见的那些疗法,要根治焦虑和抑郁是远远不够的。药物和医生只能短期见效,没法根除病因,因为焦虑和抑郁的病根,是旧的思维惯性,要改变这一点,只能靠患者自己,方法就是“自我训练”。

“自我训练”是一种由患者主动展开的自我治疗方法。就像通过跑步来强化肌肉一样,患者需要通过反复科学的练习,掌控自己的情绪和命运。“自我训练”的主要形式是“自我交谈”。书中详细讲解了“自我交谈”的各种诀窍,操作简单、方便,效果也很明显。不仅是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的读者,对情绪低落的人,也一样有用。

本书作者约瑟夫·卢斯亚尼是国际知名心理咨询及治疗专家,他本人从小就患有焦虑症及抑郁症,所以他努力学心理学的最初动机,也是为了拯救自己。在经历了30年临床心理治疗之后,他不但治好了自己的病,还治好了数以万计的患者。年,他将自己几十年心理治疗中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一个理论,就是本书的“自我训练”法。因为它操作简单,效果又比较明显,《纽约时报》就曾经称它是“全新的、开创式的心理疗法……它为心理治疗领域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我要和你分享书中三个重要内容:第一个重要内容,焦虑和抑郁是怎么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克服焦虑及抑郁的原理和前期准备是什么?第三个重要内容,怎样使用自我交谈的办法克服焦虑及抑郁?

第一部分

要用好自我训练这个方法,我们得先了解焦虑和抑郁的病根。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焦虑和抑郁是怎么产生的?

单从外在表现看,焦虑和抑郁完全相反:焦虑是对外应战,耗费精力;抑郁是对内逃避,停止努力。所以大家很容易就觉得,这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问题,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焦虑和抑郁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很多患者都同时患有这两种症状,而且在不同的情况下,焦虑和抑郁会交替出现。

其实,这两种状态可以说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两种生存策略遗留下的产物,科学家称之为“应战和逃避”。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不具备闪电般的速度、锋利的牙齿,甚至都没有保护色。在大自然里,人类是一个非常弱小的物种,得以活到今天,甚至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基因里有应战和逃避的本能。在遇到危险时,人类可以通过释放荷尔蒙和其他化学物质,调动身体的能量,更好地应对或躲避危险,免遭灭绝。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绝境时激发的很多本能反应可以救命。

然而,这种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本能,如果被一些臆想的、夸大的危险频繁调动,就会反过来损害人的身体及心理。“应战”模式如果频繁被错误地启动,就会变成焦虑症。而“逃避”模式如果不断被错误地启动,就变成了抑郁症。

那放在我们生活中,为什么这两种模式会被错误启动呢?启动它们本来是为了缓解压力,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缓解压力的习惯。没有谁是活在完美的世界里,被完美的父母呵护长大的,所有人都伴随着或轻或重的不安全感,无法避免。儿童时期对创伤、误解、失败等情况的应对能力又差,而且也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当儿童感觉到失控和受伤时,就会用发脾气、嘶叫、哭泣、闷闷不乐来缓解情绪,这都是一些最原始的缓压策略,可以让人觉得自己不那么脆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小孩都会在反复的实验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缓压方式,总用发脾气来应对的小孩,如果放任自由不加以控制,本能中的“应战”模式就很容易被强化成习惯性的焦虑。而总是默默流泪,闷闷不乐的小孩,本能中的“逃避”模式就很有可能不断发展,最终演变为另一个极端,抑郁症。很多患有焦虑和抑郁的成人,其实都是从未长大的孩子。他们在情绪失控时,其实是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跑出来了,所以这些人在失控时,表现得往往充满了孩子气。比如儿童时期一焦躁就摔玩具的小孩,会在成人期选择砸手机;那个总被妈妈责罚而极度自卑的小孩,会在成人后因一次小失误而精神崩溃。

那么,人为什么会产生不安全感?而不安全又为什么会导致焦虑和抑郁呢?这与一个很关键的动作有关,就是“控制”。当一个人觉得对眼前的一切失去控制时,就容易产生不安全感。而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时,就很容易觉得自己脆弱无助,并且希望可以重新掌控生活。作者认为,这种心理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在我们祖先生活的年代,生活的失控往往会导致个人及家族的覆灭。要想生存下来,就绝不能软弱。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人类一直讨厌失控的状态。而“应战或逃避”的危机策略,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被认为是可以重新找回控制感的。

于是,焦虑的人会不断激发自己的应战模式,通过加大精力的消耗来提前应对未知的苦难,以求掌控生活。他们往往会反复地为“如果发生什么情况,我要怎么办”去做准备,但这种准备好像总也没有尽头。抑郁的人正好相反,非常容易就会触发他的逃避模式,而后他便开始通过减少精力,逃避问题来避免生活崩溃。极端的,会选择把自己关起来、退缩甚至自杀。焦虑和抑郁,都会给人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害。

实际上,不管是哪种策略,都无法控制生活,缺乏安全感是个无底洞。如果一个人需要通过对生活加强控制力来获得安全感,那只会越来越绝望和筋疲力尽。因为生活是无法被掌控的,只有重建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很好地应对生活的种种未知,才能真正的解脱。

当然,有人会觉得奇怪,如果说人类早期的不安全感及个人童年的不安全感,都是不可避免的,那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摆脱了那些早期的伤害,拥有了成熟健康的心态,只有一小部分人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书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焦虑和抑郁都是一种习惯,焦虑是一种面对问题烦躁,易怒,易激惹,紧张的习惯;而抑郁则是一种易消极、自卑、逃避、厌世的习惯。作者认为这是治疗焦虑和抑郁的关键,因为任何习惯都是可以改善的。

作者认为,儿童在面对早期创伤、冲突时不能很好地应对,产生不安全感,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身体越来越壮,认知能力也越来越强,对生活也更有掌控力。大多数人都会在实践中慢慢找回自己的自信,重建安全感,也就自然摆脱了儿时的心态。而有一部分人,则放任自我怀疑、缺乏自信等破坏性心态发展,并逐步强化,变成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因此,你的很多不安全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你已经长成了一位强壮、聪明的成年人,足以应对生活的种种,是时候摆脱那些脆弱小孩的习惯了。

到这里,我们讨论完了第一个问题,焦虑症及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它们源于早期人类及个人童年的生存策略,本身是一种有益的自我保护,但由于这种早期的不安全感激发出了对生活病态的控制欲,于是形成了焦虑和抑郁的思维模式。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适时的调整,就可能在未来发展成一种破坏性的思维定势,也就是坏习惯。那焦虑和抑郁的坏习惯,可以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摆脱它吗?这就是下面将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重点:克服焦虑及抑郁的原理和前期准备是什么?

大斌读享

第二部分

你知道驯兽师是如何控制动物的吗?非常残忍,就拿泰国的驯象举个例子。驯象师会在大象很小的时候,让它们与母亲分离。他们把小象关在一个只能站立的笼子里,用尖锐的矛刺它们,断食断水,让幼年的大象饱受身体与心理的伤害。最后,小象放弃了反抗,变得完全听从人的指挥。这些受过训练的大象成年后,体积和智商都远远超过了人类,但很少有反抗的,大多数都在痛苦中抑郁而死。

焦虑症和抑郁症对人类的控制也是同样的原理。人一旦出现不安全感,幼年那个脆弱的小孩便会跑出来,告诉你:你的生活要崩塌了,你无法掌控眼前的一切。于是你便开始暴躁、逃避,忘记自己早已长大,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眼前的一切。其实,你要做的只是相信自己的能力,抬起你强壮的腿,将眼前的“驯象师”碾个粉碎,而后重归自由。

大象抬不起那一只反抗的腿,是因为它意识不到自己的改变与强大。但人类不同,人类可以剖析自我、认清自己,从而选择适当的方式去摆脱焦虑和抑郁。那该怎么剖析自我呢?我们可以先从了解自己是哪种一种焦虑或抑郁人格开始。

焦虑和抑郁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主要衍生为五种不同的人格,有自寻烦恼型人格、刺猬型人格、乌龟型人格、变色龙型人格、完美主义型人格。我们先得搞清楚自己属于哪种或哪几种特殊人格,才能对症下药。

我在这里来跟大家介绍三种最常见人格。首先是自寻烦恼型人格。如果你是一个容易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很熟悉“要是……怎么办?”这个句式。要是手术失败怎么办?要是飞机掉下来怎么办?小题大做或者臆想的危机让你陷入长期的抑郁,这其实都是因为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你希望可以提前对一切未知的伤害做好准备,就像考试前会不断地猜考题一样。

然后是刺猬型人格。在刺猬型人眼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威胁自己的人和可能给自己带来威胁的人。刺猬式的防御机制,会通过制造身体或情感上的距离,使人无法靠近,通过攻击、冷漠来避免被伤害,经常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第三种是乌龟型人格。一旦生活中发生某种你觉得不能掌控的事,就会选择躲进自己的壳里,追求一种假象的安全。但实际上这种拖延和逃避,不仅不能减缓压力,往往还会加大压力。

了解了人格类型之后,我们便可以开始剖析自我的第二步,了解自己习惯性的思维陷阱。

“思维陷阱”是指你惯有的焦虑及抑郁的思维特点。如果你和很多人一样,有“只要出现某种情境,就会有掉入焦虑和抑郁陷阱”的感觉,那么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充分熟悉这个陷阱的特点,然后再好好地提防它。书里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陷阱,接下来让我们记住它们的样子,这样它们一旦出现我们就能提高警惕。

前边提到过,自寻烦恼型人格经常会问“如果……怎么办”这个问题,这就是一个常见的陷阱,一旦出现就要警惕自己陷入对“将来的假想”无止境的担心中;“我本来应该……”也是一个常见陷阱,它不断暗示你现在不够好,而你错过了曾经可以变好的机会;“我觉得……”是一种自认为是的读心术句式,“我觉得他不喜欢我了”“我觉得老板看不起我”,一旦出现,就要警惕,你的以为很可能是胡乱猜测而不是真相。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陷阱,可以在焦虑抑郁发生时,即时的记录当下的想法,来摸清自己的陷阱特点。

第三部分

好了,刚刚我们聊完了第二个问题,治疗焦虑和抑郁的原理及前期准备。焦虑和抑郁是可以摆脱的坏习惯,我们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焦虑及抑郁的人格类型及陷阱特点。不过,想要摆脱焦虑和抑郁,最关键的是要重建对生活的自信,用健康的、自信的自己去对抗内心的那个缺乏安全感小孩的控制。那到底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开始准备应对方法了。这就是下面来跟大家分享第三个重点:怎样使用自我交谈的办法克服焦虑及抑郁?

关于焦虑和抑郁的心理治疗法其实有很多,常见的有:药物、催眠、心理咨询。这些疗法都属于被动治疗,在短期内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方法的弊端也很明显,比如患者容易对药物或医生产生依赖性,结果反而使病症更加无法根治。要想根治焦虑和抑郁,只能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思维惯性,而想要改变思维习惯,就需要依靠患者自己的心理治疗。传统的一些心理疗法,都存在一些缺憾。比如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正念疗法”,原本是西方科学家从佛学里剥离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强调有意识地、客观地觉察当下。如果操作得法,确实可以缓解各类心理问题,但因为剥离自佛学,对练习者有比较高的情商和悟性要求,而且操作相对复杂,许多患者都坚持不下来。

相对而言,自我交谈的可操作性就强多了。自我交谈是本书作者独创的一种心理疗法,在30年的临床治疗中,已经让很多焦虑或抑郁症患者重回积极健康的生活。

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自我交谈呢?作者所说的“自我交谈”,就是让人们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将自己化身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的你在说,另一部分的你在听。这很像是我们平时自言自语的经历。那么,如何用自我交谈治疗焦虑和抑郁呢?我们可以分三步来操作。

第一步,认清现实。当听到内心在说“我的老板肯定讨厌我,我要失业了”或者“我没有办法好起来,我是个失败的人”等消极的声音时,我们先不要依照惯性开始行动,而是要静下来问问自己:这是事实还是想象?事实是可以被证实的、当下的、客观的,而想象则不然,感觉并不是事实。这个提问会提醒你的意识,你是可以选择的,一旦你选择不把想象当作现实,你就可以选择不焦虑、不害怕、不消极的人生态度。

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区分想象与现实。你先静下来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时空,焦虑往往是在担心未来的危险,抑郁则在懊恼曾经的过错。那就问问自己你现在的烦恼是属于当下的么?还是你不可控的未来、不可逆的过去?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情绪上来判断,我听到的这个声音是理性、成熟的,还是过分悲观、情绪化、孩子气的?这个声音的主人是我,还是内心那个没有安全感的小孩?清楚自己的处境以后,如果发现自己正在被焦虑或抑郁威胁,你就需要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摆脱条件反射的思维模式。自我交谈不仅仅是需要听到内心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如何与自己的内心沟通。当你被不安全感攻击,正准备依照过往的习惯,顺应惯性往前飞奔时,对自己说声“停”。比如,“不,我不能在喝酒了,我还得开车”“我的确很想吃冰淇淋,但是我更想减肥,我不能吃”。你也可以创造某种你自己的咒语,让自己的思绪停下来。开始会很难,所以需要一次次的练习,来加强咒语的威力,告诉你的焦虑和抑郁,你想要改变的决心是如此坚定。

如果这么做感觉有些困难,那可以试试视觉效果。一张图片抵得过千言万语,在大脑陷入混乱的反射式思维里时,在脑子里勾勒一个画面比什么都管用。你可以在心中想象出一个紧急刹车的按钮,一遇险情就按下,尝试让自己静下来;又或者把自己的思维想象成一个频道,当你的孩子气在搞破坏时,学习手动调到其他正能量的频道,让积极乐观的思维占据大脑。这些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练习,要像锻炼我们的肌肉一样,要有耐心,一点一点的锻炼加强。

第三步,随它去。前两步都是通过主动的思考和行动来阻止焦虑或抑郁的条件反射,而第三步恰好相反,它是强调什么也不做。什么意思呢?想想看,当你感冒时,如果太过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